武候祠前的沉思
浏览量:1536 回帖数:23
1楼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赋于诸葛草庐的门联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凤兮凤兮思高举,时乱势危久沉吟;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幸甚;
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程;
龙兮龙兮风云会,长啸一声抒怀襟;
归去归去来兮,我宿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
天道常变异,运数杳难寻;
成败在人谋,一诺竭终悃;
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种;
归去,归去,来兮,我宿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公元2008年夏,中国一个普通的小人物毕梦野到了成都,那是炎热的七月,刚刚经历了高考的他,还没有受到未来他就读的重庆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他和他那同样喜欢历史和文学的老爸一起到成都旅游,好在那里还有几个亲戚,可以节省大笔伙食住宿费用。2008年的四川,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大悲大喜。7月的成都,刚刚经历了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这座“天府之都”的人们,面目表情似乎还没有完全从那场突然其来的天变中平静过来。当然,四川人天性是乐观的,只见街头上的行人来来往往,麻将馆依然人声鼎沸。还当然,成都街头的少男少女们也都成双成对,有关地震中的爱情,亲情,友情的故事,我们后来在各种媒体上也见到很多,呵呵,可惜我这个贵州遵义人,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刹那,只恨遵义距离震中太远,所以震感不强烈,而5月12日距离我们高考的时间又那么近,我那颗和许许多多和我一个时代的青少年一样饱受十二年应试教育摧残的心,对于人性中某些温存东西的渴望,是极其强烈的,遗憾的是,我曾经在高中暗恋了几年,却只说过几句话的那个女生,她已经在2007年考到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去了,后来我鼓起勇气向她表白,她却说我是个不懂事的小男孩,她说她已经找到了一个研究生,她说她喜欢成熟的,有发展潜力的“绩优股” ,而不是我这种对世界充满幻想,当时还是高中毕业生的幼稚男孩。所以当地震发生的那一刹那,我和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也想拉着自己心爱人的手跑出教室,然后得到她哪怕一个拥抱也好(可惜这个愿望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实现)。可惜她当时人在成都,在灾难面前陪在她声旁的人一定不是我。于是我安慰自己:“逝去的和不在身边的都不值得珍惜”。2个月后,我来到成都,但当时的毕梦野,还不认识他未来大学里的成都的同学,换句话讲即便认识了也不好去麻烦别个。其实早在2007年5月的时候,我们学校就组织过一次去成都的活动,但当时我没去,主要原因有三:1.我这个人比较懒 往往脑子里想的东西多 付诸行动少 2.没有女朋友,我虽然是射手座的,但人皆有嫉妒之心,这种东西是深深根植于人性的,读再多的圣贤之书也消除不了,但只能和缓,但心里看到别人左拥右抱,自己却只能合西北风唱唱小曲,心里总隐隐不是滋味。这是毕梦野2007年没去成都的关键一点,其他的都是假的。3.没有志同道合之人同去。回首自己高中那段苦不堪言的过去,总是觉得,自己喜欢的哲学,历史,文学,在自己周围的同学里确实是无几人理解,我问了后来去成都的同学,他们玩的什么,除了吃小吃,就是零食,要么闲逛,而对与成都这座绝不单单是西南的物流金融中心,也是文化中心的城市,他们去了也就去了,而从中品位到了什么,没人知道。基于以上3点,我就没去成都,一年多以后,我终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成都了。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赋于诸葛草庐的门联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凤兮凤兮思高举,时乱势危久沉吟;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幸甚;
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程;
龙兮龙兮风云会,长啸一声抒怀襟;
归去归去来兮,我宿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
天道常变异,运数杳难寻;
成败在人谋,一诺竭终悃;
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种;
归去,归去,来兮,我宿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公元2008年夏,中国一个普通的小人物毕梦野到了成都,那是炎热的七月,刚刚经历了高考的他,还没有受到未来他就读的重庆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他和他那同样喜欢历史和文学的老爸一起到成都旅游,好在那里还有几个亲戚,可以节省大笔伙食住宿费用。2008年的四川,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大悲大喜。7月的成都,刚刚经历了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这座“天府之都”的人们,面目表情似乎还没有完全从那场突然其来的天变中平静过来。当然,四川人天性是乐观的,只见街头上的行人来来往往,麻将馆依然人声鼎沸。还当然,成都街头的少男少女们也都成双成对,有关地震中的爱情,亲情,友情的故事,我们后来在各种媒体上也见到很多,呵呵,可惜我这个贵州遵义人,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刹那,只恨遵义距离震中太远,所以震感不强烈,而5月12日距离我们高考的时间又那么近,我那颗和许许多多和我一个时代的青少年一样饱受十二年应试教育摧残的心,对于人性中某些温存东西的渴望,是极其强烈的,遗憾的是,我曾经在高中暗恋了几年,却只说过几句话的那个女生,她已经在2007年考到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去了,后来我鼓起勇气向她表白,她却说我是个不懂事的小男孩,她说她已经找到了一个研究生,她说她喜欢成熟的,有发展潜力的“绩优股” ,而不是我这种对世界充满幻想,当时还是高中毕业生的幼稚男孩。所以当地震发生的那一刹那,我和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也想拉着自己心爱人的手跑出教室,然后得到她哪怕一个拥抱也好(可惜这个愿望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实现)。可惜她当时人在成都,在灾难面前陪在她声旁的人一定不是我。于是我安慰自己:“逝去的和不在身边的都不值得珍惜”。2个月后,我来到成都,但当时的毕梦野,还不认识他未来大学里的成都的同学,换句话讲即便认识了也不好去麻烦别个。其实早在2007年5月的时候,我们学校就组织过一次去成都的活动,但当时我没去,主要原因有三:1.我这个人比较懒 往往脑子里想的东西多 付诸行动少 2.没有女朋友,我虽然是射手座的,但人皆有嫉妒之心,这种东西是深深根植于人性的,读再多的圣贤之书也消除不了,但只能和缓,但心里看到别人左拥右抱,自己却只能合西北风唱唱小曲,心里总隐隐不是滋味。这是毕梦野2007年没去成都的关键一点,其他的都是假的。3.没有志同道合之人同去。回首自己高中那段苦不堪言的过去,总是觉得,自己喜欢的哲学,历史,文学,在自己周围的同学里确实是无几人理解,我问了后来去成都的同学,他们玩的什么,除了吃小吃,就是零食,要么闲逛,而对与成都这座绝不单单是西南的物流金融中心,也是文化中心的城市,他们去了也就去了,而从中品位到了什么,没人知道。基于以上3点,我就没去成都,一年多以后,我终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成都了。
2016/8/28 18:46:31
2楼
这样的文化绝对不是商业社会的香港能孕育出来的.
所以我2008年夏去了成都,不是2007年,也不是2009年。
上了大学后,我的精神也开始迷茫了,我们的大学里看不到象柏拉图那样在林□□上探讨真理,传播真理的哲人了。也看不到亚里士多德那样在山丘的希腊亭子里给学生传道授夜的学者了。我感受到的,只是拥挤的教室,世俗的理论,麻木而又匆匆忙忙的人群,无聊的爱情故事,世俗的纷纷扰扰。争名夺利的嘴脸,日益浇薄的人心。还有无数游荡在酒吧,网吧迪吧的人群。这不能怪我们,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改变人。当然人也塑造环境,仅此而已。
所以2009年5月,我再也不想去成都了,我想自己去,可能也只是做了一趟车,聊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而已,就象余秋余去都江堰,留下了我们一篇中学课文,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李冰,余秋雨先生所感动的是李冰太守他“营造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或许只有在时俗中失落的文人才有这种感慨。我也一样,我想起了成都的诸葛亮。
易中天先生,曾以“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审时度势的务实精神”、“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公正廉明的法治精神”,高度赞扬诸葛亮的精神风貌。
然而,如果我们不从事□□生活的话,恐怕上述“国士精神”、“鞠躬尽瘁”、“公正廉明”,都会被供奉到高高的祭台上,跟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搭不上关系;同时,在现代社会,哪怕是国家公务员,也不可能再去要求他们“鞠躬尽瘁”。——这样一来,作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诸葛亮精神的现代意义,几乎完全被否定和消解掉了,只剩下一个“腾不出手来打,就先哄着”的简单权衡而已(“审时度势的务实精神”)。所以有人很实在地说,“太多的人不想接近诸葛亮,也不敢接近诸葛亮”。
真的是这样吗?今天的我们能从他的身上学得什么? 钱穆的《国史大纲》,关于三国魏晋,他写道:
“不幸,魏、晋政权亦只代表了一时的黑暗与自私,……阴谋不足以镇压□□,必继之以残毒的淫威。……
东汉末年乃至曹魏、司马晋的政权,全是腐化黑暗,不正义、不光明、不稳定,法治精神如何培植成长?于是崔琰、毛玠之反激,变为阮籍、嵇康。……
要之,中央新政权不能攫得人心,离心势力依旧发展,天下只有瓦解。……”
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即便是面对着绝对强大的曹魏,明于治政的诸葛亮,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妥协;——他要兴复的,是那个缔造出“文景盛世”“光武中兴”的汉室,是那个迈过遥远飘渺的周代,混乱的春秋战国,而真实地实现过四百年治世的大汉。那是他所能想见的,真正实现了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
诸葛亮所要实现的,是那个存在过400年,尊儒尚法的大汉盛世。而诸葛亮逝世后的茫茫九州大地,曹魏,司马氏说确立的“九品中正制度”也即后世说称的门阀制度,在隋唐科举制出现前的魏晋南北朝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景象。仔细翻翻世界史,公元3——6世纪的东西方,罗马帝国与大汉帝国同时衰落,□□黑暗腐朽,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边境蛮族入侵,内部贫富分化日益拉大,社会风气,道德水准日益堕落腐朽,罗马的元老院上的金钱□□,大汉庙堂上的□□污吏,种种人性之恶,即无机制予以防范,旧道德也日益倾颓。
所以那是一个黑暗的乱世,从东汉末年的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到黄巾起义,董卓乱政,三国战乱,西晋也只是短暂统一,而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割据,中华民族陷入数百年生灵涂炭,兵戈遍地的局面,直到隋唐建立以前。
一把鹅毛扇,一竖瑶琴,八阵图,隐居隆重,乱世避祸。三顾茅庐,隆重对,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荆州,取西川,白帝托孤,七擒孟获,六出祈山,秋风五丈原。诸葛亮给我留下了很多著名的历史典故。败曹操,气周瑜,扶阿斗,联孙权,斗司马,在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诸葛亮几乎同所以与他同时代的顶尖精英人物交手,而谈笑自若。或许有人说:“慨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或许有人说小说中的诸葛亮被塑造的太完美。但是我们中华民族或许就需要诸葛亮这样一位集他那个时代最高的理想,道德,智慧,仁德于一身的人物。诸葛亮临终时给后主上表说:“臣家有桑八百株,地五十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领政多年,行军在外,不别治生产。”——可以说,在工商业还没有高度发达的三国时代,土地就是最大的财富。而中国在3世纪世界东西方同时陷入黑暗昏聩之际,诸葛亮治蜀,将内政的重点放在打击益州本土的豪强大地主,通过法令限制他们兼并土地的速度。所以维护了以他为首的荆州蜀汉统治集团,但也维护了西川底层老百姓的利益,并通过安抚蛮夷,联合东吴,公府一体等内外德政,使得诸葛亮在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积极的,他的道德,固然是封建道德,孔夫子的东西,但比起食人寝皮的,放火杀人的董卓,还有其他三国时期的军阀的统治,确实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这样的文化绝对不是商业社会的香港能孕育出来的.
所以我2008年夏去了成都,不是2007年,也不是2009年。
上了大学后,我的精神也开始迷茫了,我们的大学里看不到象柏拉图那样在林□□上探讨真理,传播真理的哲人了。也看不到亚里士多德那样在山丘的希腊亭子里给学生传道授夜的学者了。我感受到的,只是拥挤的教室,世俗的理论,麻木而又匆匆忙忙的人群,无聊的爱情故事,世俗的纷纷扰扰。争名夺利的嘴脸,日益浇薄的人心。还有无数游荡在酒吧,网吧迪吧的人群。这不能怪我们,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改变人。当然人也塑造环境,仅此而已。
所以2009年5月,我再也不想去成都了,我想自己去,可能也只是做了一趟车,聊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而已,就象余秋余去都江堰,留下了我们一篇中学课文,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李冰,余秋雨先生所感动的是李冰太守他“营造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或许只有在时俗中失落的文人才有这种感慨。我也一样,我想起了成都的诸葛亮。
易中天先生,曾以“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审时度势的务实精神”、“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公正廉明的法治精神”,高度赞扬诸葛亮的精神风貌。
然而,如果我们不从事□□生活的话,恐怕上述“国士精神”、“鞠躬尽瘁”、“公正廉明”,都会被供奉到高高的祭台上,跟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搭不上关系;同时,在现代社会,哪怕是国家公务员,也不可能再去要求他们“鞠躬尽瘁”。——这样一来,作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诸葛亮精神的现代意义,几乎完全被否定和消解掉了,只剩下一个“腾不出手来打,就先哄着”的简单权衡而已(“审时度势的务实精神”)。所以有人很实在地说,“太多的人不想接近诸葛亮,也不敢接近诸葛亮”。
真的是这样吗?今天的我们能从他的身上学得什么? 钱穆的《国史大纲》,关于三国魏晋,他写道:
“不幸,魏、晋政权亦只代表了一时的黑暗与自私,……阴谋不足以镇压□□,必继之以残毒的淫威。……
东汉末年乃至曹魏、司马晋的政权,全是腐化黑暗,不正义、不光明、不稳定,法治精神如何培植成长?于是崔琰、毛玠之反激,变为阮籍、嵇康。……
要之,中央新政权不能攫得人心,离心势力依旧发展,天下只有瓦解。……”
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即便是面对着绝对强大的曹魏,明于治政的诸葛亮,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妥协;——他要兴复的,是那个缔造出“文景盛世”“光武中兴”的汉室,是那个迈过遥远飘渺的周代,混乱的春秋战国,而真实地实现过四百年治世的大汉。那是他所能想见的,真正实现了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
诸葛亮所要实现的,是那个存在过400年,尊儒尚法的大汉盛世。而诸葛亮逝世后的茫茫九州大地,曹魏,司马氏说确立的“九品中正制度”也即后世说称的门阀制度,在隋唐科举制出现前的魏晋南北朝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景象。仔细翻翻世界史,公元3——6世纪的东西方,罗马帝国与大汉帝国同时衰落,□□黑暗腐朽,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边境蛮族入侵,内部贫富分化日益拉大,社会风气,道德水准日益堕落腐朽,罗马的元老院上的金钱□□,大汉庙堂上的□□污吏,种种人性之恶,即无机制予以防范,旧道德也日益倾颓。
所以那是一个黑暗的乱世,从东汉末年的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到黄巾起义,董卓乱政,三国战乱,西晋也只是短暂统一,而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割据,中华民族陷入数百年生灵涂炭,兵戈遍地的局面,直到隋唐建立以前。
一把鹅毛扇,一竖瑶琴,八阵图,隐居隆重,乱世避祸。三顾茅庐,隆重对,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荆州,取西川,白帝托孤,七擒孟获,六出祈山,秋风五丈原。诸葛亮给我留下了很多著名的历史典故。败曹操,气周瑜,扶阿斗,联孙权,斗司马,在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诸葛亮几乎同所以与他同时代的顶尖精英人物交手,而谈笑自若。或许有人说:“慨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或许有人说小说中的诸葛亮被塑造的太完美。但是我们中华民族或许就需要诸葛亮这样一位集他那个时代最高的理想,道德,智慧,仁德于一身的人物。诸葛亮临终时给后主上表说:“臣家有桑八百株,地五十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领政多年,行军在外,不别治生产。”——可以说,在工商业还没有高度发达的三国时代,土地就是最大的财富。而中国在3世纪世界东西方同时陷入黑暗昏聩之际,诸葛亮治蜀,将内政的重点放在打击益州本土的豪强大地主,通过法令限制他们兼并土地的速度。所以维护了以他为首的荆州蜀汉统治集团,但也维护了西川底层老百姓的利益,并通过安抚蛮夷,联合东吴,公府一体等内外德政,使得诸葛亮在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积极的,他的道德,固然是封建道德,孔夫子的东西,但比起食人寝皮的,放火杀人的董卓,还有其他三国时期的军阀的统治,确实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2016/8/28 21: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