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新生答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答疑处
浏览量:1626 回帖数:24
2楼
学院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有5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获准教育部和重庆市立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现有教授16人,副教授30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一批优秀专家学者。
近年来,学院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丰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0多项。学院注重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单位,拥有“网络与通信技术”、“云计算”、“智能终端”、“电子数据取证”等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毕业生就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
为了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计算机专业人才,2011年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五个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即新生入学前两年不分专业,采用相同的培养方案教学,按大类培养;修满规定学分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遵循学校相关管理程序在大类范围内选择专业,后两年按所选专业的培养方案修业。
计算机与智能科学类专业将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掌握网络通信、数据处理、安全监管、智能分析等技术专长。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和专业拓展四层次构成。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
学院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有5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获准教育部和重庆市立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现有教授16人,副教授30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一批优秀专家学者。
近年来,学院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丰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0多项。学院注重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单位,拥有“网络与通信技术”、“云计算”、“智能终端”、“电子数据取证”等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毕业生就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
为了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计算机专业人才,2011年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五个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即新生入学前两年不分专业,采用相同的培养方案教学,按大类培养;修满规定学分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遵循学校相关管理程序在大类范围内选择专业,后两年按所选专业的培养方案修业。
计算机与智能科学类专业将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掌握网络通信、数据处理、安全监管、智能分析等技术专长。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和专业拓展四层次构成。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
2015/7/20 6:54:34
4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学习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软/硬件技术兼备,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主要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设置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多媒体技术、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方向和拓展课程。
专业优势和特色: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与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行业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形成了以计算机软/硬件研发、网络与通信、互联网工程、通信软件开发、新媒体为特色的专业方向。
就业去向: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与通信、信息服务、多媒体等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学习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软/硬件技术兼备,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主要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设置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多媒体技术、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方向和拓展课程。
专业优势和特色: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与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行业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形成了以计算机软/硬件研发、网络与通信、互联网工程、通信软件开发、新媒体为特色的专业方向。
就业去向: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与通信、信息服务、多媒体等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2015/7/20 11:33:01
5楼
信息安全(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守护者。学习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掌握系统漏洞检测、网络信息过滤、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计算机取证等安全技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具备网络维护和系统监管能力。
主要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设置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应用密码学、信息对抗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数字信息隐藏技术、计算机取证技术等方向和拓展课程。
专业优势和特色:依托学校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适应社会信息化建设需求,以网络安全为特色方向,培养社会急需的网络监管员、信息安全技术员和信息安全官。
就业去向:在公共安全、司法等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服务商、软件公司、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安全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管理维护和系统安全防护等工作。
信息安全(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守护者。学习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掌握系统漏洞检测、网络信息过滤、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计算机取证等安全技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具备网络维护和系统监管能力。
主要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设置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应用密码学、信息对抗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数字信息隐藏技术、计算机取证技术等方向和拓展课程。
专业优势和特色:依托学校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适应社会信息化建设需求,以网络安全为特色方向,培养社会急需的网络监管员、信息安全技术员和信息安全官。
就业去向:在公共安全、司法等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服务商、软件公司、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安全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管理维护和系统安全防护等工作。
2015/7/20 13:36:52
6楼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智能系统工程师和分析师。掌握智能技术、知识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软件开发、智能系统集成和辅助决策支持能力。
主要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设置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脑与认知科学、智能计算、计算机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商务智能、游戏开发与设计等方向和拓展课程。
专业优势和特色:融合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生物信息等优势或特色学科,形成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软件开发的专业特色。结合前沿课题,在互联网数据获取和分析、基因信息挖掘、人脸和情感识别、脑电波识别、智能机器人控制、多媒体监控、虚拟现实、智能游戏开发等领域参与实践和创新。
就业去向:在各种以高新技术为背景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决策支持等工作。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智能系统工程师和分析师。掌握智能技术、知识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软件开发、智能系统集成和辅助决策支持能力。
主要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设置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脑与认知科学、智能计算、计算机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商务智能、游戏开发与设计等方向和拓展课程。
专业优势和特色:融合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生物信息等优势或特色学科,形成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软件开发的专业特色。结合前沿课题,在互联网数据获取和分析、基因信息挖掘、人脸和情感识别、脑电波识别、智能机器人控制、多媒体监控、虚拟现实、智能游戏开发等领域参与实践和创新。
就业去向:在各种以高新技术为背景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决策支持等工作。
2015/7/20 15:11:55
7楼
重庆邮电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介绍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数字地球”的建设者。通过学习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使学生具备空间数据建模、空间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服务能力。结合前沿课题,在定位导航、规划设计、环境监测、应急救助、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参与实践和创新。
主要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设置地理学、地图学、空间定位技术、遥感图像分析、空间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向和拓展课程。
专业优势和特色:融合计算机与通信优势学科,形成了基于空间信息的数据处理与软件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决策分析与信息服务等特色方向。
就业去向:在通信、国土、交通、能源、环境、房地产、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软件开发、服务管理、决策支持等工作。
重庆邮电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介绍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数字地球”的建设者。通过学习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使学生具备空间数据建模、空间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服务能力。结合前沿课题,在定位导航、规划设计、环境监测、应急救助、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参与实践和创新。
主要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设置地理学、地图学、空间定位技术、遥感图像分析、空间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向和拓展课程。
专业优势和特色:融合计算机与通信优势学科,形成了基于空间信息的数据处理与软件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决策分析与信息服务等特色方向。
就业去向:在通信、国土、交通、能源、环境、房地产、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软件开发、服务管理、决策支持等工作。
2015/7/20 17:08:33